丁光訓置身教會,忠誠於黨國──我看丁光訓

作者:鄭樂國

丁光訓主教已離世,對於他的評價,兩極化明顯,褒貶摻半。丁忠誠於教會,抑或忠誠於黨國?

觀其一生奉行的信條可見其與共產主義尋求共同目標的思想痕跡。丁主教置身教會,但兼容並順應黨的統戰工作。丁主教的確捲入政教衝突的不幸遊戲。在五、六十年代的極左時期,丁的三自在「控訴」運動中扮演幫凶角色。王明道、倪柝聲慘遭三自的肅清,倪更死在安徽白茅嶺勞改農場。然而,基督信仰極具生命力,堅不可摧。五八年後,教堂被占領,聖經遭焚燒,不少基督徒堅守信仰,各地教會從不停止聚會。

動盪年代的內地教會充滿對信仰的熱情,成為教會成長的種子,這與丁主教毫不相干,他對教會的救濟指數是:零。但在相對開放的年代,丁對教會表現出「恢復正常」的努力和寬容。八十年代,三自復出,教會分歧很大。為了團結全體基督教,丁考慮解散三自和基協,協助教產交還給教會。

嚴打期間,丁光訓反對當局不加區別的取締和打擊家庭教會或傳道人,對林獻羔免於再打壓起到保護作用。

在溫州,我的教會就是否加入三自發生激烈爭執,分成兩大對立陣營,導致一個主日出現兩位傳道人同時講道的爭奪局面,且發生肢體摩擦。後以拒絕加入三自的一方放棄主堂,轉移至樓上聚會,衝突才得平息,但雙方冷戰,及暗潮洶湧的對陣局面持續十年。教會的衝突波及全市,震動了丁光訓。丁親自臨陣我會,召集各方同工會面,試圖調和緊張氛圍。期間,家庭教會活動得到當局的容忍。這時期,兩會政策傾向所有基督教單位尋求和睦,以有利於穩定。

丁主教在政治浩劫中巧妙的生存下來,當歸功於他魔術師般的變通能力。丁主教像是一位機會主義者。他的政治嗅覺靈敏,隨時捕捉到政治生態的變遷後果,並適時表態調整。如同牆頭草,風吹兩邊倒。置身教會,卻忠誠於黨國。

九十年代,丁主教順應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試圖重新詮釋基礎教義,提出淡化「因信稱義」,淡化「信與不信」的議題,認為此教義在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倫理行動之間製造了距離。

在不同階段,丁主教的角色轉換作用不同。但黨是主角,他是配角,兩者配合的天衣無縫。

對於丁主教「不倒翁」現象,他以「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作回應。事情不這麼簡單,有關他地下黨員的猜測,俗語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丁主教的神秘面紗終會揭密。

或許,丁光訓告別禮上雙版本的怪異現象──一個覆蓋國旗的非宗教儀式,一個蓋十架被子的安息禮拜,給他下了適切的註腳。可肯定的是,在三自里,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他的,然而天國里最小的也比他更大。

編按:標題為編者所加。作者曾於溫州任教會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