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踏上中國宣教,盼全民動員
中國宣教研討會採訪
記者 涂慧美 台北報導
2011-11-19
中國福音會十一月十九日在中華福音神學院舉辦「如何踏上中國宣教研討會」,在這場研討會舉辦之前,該會總幹事葛國光牧師接受本台專訪。
葛國光牧師強調,期待透過本次研討會帶出方向,讓與會者找出管道,使宣教成為全民運動。葛牧師指出,台灣教會需有成熟的組織、策略和訓練,成為有影響力的典範。他說,相信台灣在宣教的輔助和催化上扮演重要角色,盼眾教會合一努力,加強宣教,以便對大陸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葛牧師說,過去二十年來,台灣有很多教會關心並參與大陸宣教事工,著重於短宣或培訓工作,今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未得之地,希望透過台灣眾教會的努力,使中國成為宣教的國家。
關於短宣,葛牧師說,根據統計,百分之廿五從事長宣者都是從短宣開始。可見短宣的重要性在於對參與者的操練和預備,操練信徒對長宣有負擔。一般而言,短宣指一週至二週的宣教活動,多半透過神學教育或對傳道人的培訓作預備,由教會直接裝備或培訓者相對較少。教會不論推動青年、兒童、特會、醫治釋放、屬靈爭戰及教會治理等宣教事工,均需事前的培訓與裝備,同時,對宣教地文化和對象亦須有所了解,除非事先徵詢當地教會,否則應儘量避免教導爭論性問題,以免造他們的困擾。至於長宣,葛牧師認為,宣教士須具備用生命去埋種的認知和意願。他說,生命和生活的學習不可能一、兩週能帶出來。中國教會的現況是初信者和慕道友較多,他們需要人師更勝於經師,除了知識的教導更須活出基督的生命。葛牧師認為長宣事工包括開拓教會,目前中國約有十二億非基督徒,亟需大量植堂與開拓教會,但他覺得這由當地人去做可能更好。其次是透過社會服務和教育平台,以心理諮詢或教書等名義,達到宣教目的者,台灣基督徒常以同文化思維進入宣教禾場而欠缺充份準備,葛牧師說,其實仍需相當的預備,包括了解當地人情風俗和文化差異。他強調,中國今天需要更多宣教士,在各領域產生影響力,而台灣的基督徒適合做成全的工作,長期埋種在一個領域中培育出有深遠影響力的工人來。
葛牧師提到台灣教會在中國宣教上,尚有二值得加強的問題,其一是欠缺宣教策略的共識和整體性,其二是對工人的訓練和裝備有待加強。前者可透過國際性差會固定舉行不同層次的策略性會議和實際交流來因應,因為華人宣教史不長,實務上有諸多困難,可邊做邊學以及舉辦高峰會,讓宣教機構和宗派負責人坐下來談,透過經驗交流,擬定策略,建立默契和共識,劃分區域以免資源重疊或人力浪費。至於後者,例如巴拿巴宣教學院的培育和訓練相當良好,可惜招生人數不足難以為繼,探討原因,可能是台灣教會不看重宣教事工的預備,覺得對大陸宣教只要語言相同即可為之,其實兩岸文化有相當大的差異,解決之道在於透過教會鼓勵宣教士去參加這類訓練,讓師資和資源共享,以免出現招生不足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