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的神學
作者:趙天恩
在過去事奉的日子,神賜予和更新我的異象,讓我憑信心行動,在1978年創辦中國教會研究中心,在1987年創辦中國宣道神學院。因著事工的擴展,中國福音會在1986年於美國成立,在北美推廣異象籌募經費;到現在已發展為國際性的差會,差派中西宣教士到港台的機構事奉。隨看海峽兩岸恢復民間接觸,中國福音會於1988年在台北成立,並接辦道生神學院,與台灣教會一同面對中國福音的挑戰。除了港、台、北美有中國福音會的機構外,英國的中國福音會亦於1990成立,澳洲也成立小組籌辦中國福音會。
1. 與主同工
指導我和中國福音會工作的一段重要經文,是 約翰福音十四12:「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我們所作的工不是自己的工,而是主的工;耶穌也不是作自己的工,乃是作父的工。教會的發展是耶穌工作的延伸,無論我們在甚麼事奉的崗位,都是在主的工。中國福音會屬下有研究機構、神學訓練機構及差派機構,同工有不同恩賜及站不同崗位的,但我們都是作主的工。
其次,這工是要信的人才能作的,信心是事奉的原則,是事奉不可缺少的。信心小的,事奉便很有限;信心大的,事奉便能擴展。只要我們在小事上忠心,神必將更大的重任賜給我們。神是公平的,我們信心有多少,便賜給我們有多少的事奉。
第三,我們要作比耶穌更大的工作。其實我們能作更大的工作,因為這是耶穌的工作,因為這是耶穌的工作,我們應該有主耶穌廣博的心胸、遠大的異象,才能完成祂的工作。雖然主接納我們,不在乎我們工作的果效,但事奉神的人必須有屬靈的大志。
第四,我們能作主的工,甚至比祂所作的更大,是因為主往父那裡去。主是透過十字架的道路往父那裡去;藉受苦、死亡、復活和升天,聖靈才澆灌在我們心裡,讓我們領受和經歷救恩,事奉也能帶著聖靈的恩賜和能力。耶穌的工作充分顯露三一神的合一,我們亦能透過事奉經歷與主的合一和同工。我們與神的關係是在基督裡建立的,只有在祂裡面享受及參與三一的團契,我們和父、子、聖靈有生命上的合一(約壹四13、15),愛的合一(約壹四11-12),工作上的合一(約五35,十四10),及苦榮的合一(約十五18,十七22)。
2. 異象、呼召、行動
我在個人事奉經歷中得到一個結論,就是蒙召作主的工,往往是作一種特定的工作。主也賜給我們一定的看見和負擔,這看見是靈裡的看見,這負擔也是聖靈所賜的負擔。神的靈在我們心裡工作,讓我們看見祂國度的進展和需要,所以呼召我們去參與。在事奉行動中使我們對異象看得更清楚,然後主又賜給我們更進一步、更具體的呼召,就是神要我們在某件特別的事工上更加委身。由此可見異象呼召行動,行動中看清異象,是個屬靈的循環性規則。
我十五歲蒙召傳道後,便有一系列的準備行動:唸高中、唸大學、唸神學院等。在神學一年級暑期的時候,我從美國東岸開車到西岸,到一間教會作暑期實習工作。那間教會位於海邊,於是我每天到海灘上向美國的年輕人傳福音。這種福音性的參與,啟發了我傳福音的心志,使我的心火熱起來。後來神給了我第二個呼召,回到遠東去向中國人傳福音。
但是,我在日本生活八年、美國六年,我的中國話都已經說不清楚了,對中國文化更一無所知,我怎麼能向中國人傳福音呢?所以,我知道首先必須了解中國人的社會環境及文化,才能有意義地繼續讀神學及研究院。藉著我父親朋友的安排,我到台灣神學院去教英文,又到「基督書院」去教希臘文、拉丁文及聖經,那是1964-1965年的事。透過台灣的福音事工參與觀察,神逐漸地給我看見一個異象,遠東需要一所大專畢業程度的神學院。我回美國之後,就在中國神學生中傳遞這異象;後來成立了中國神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1967)。到1975年「中神」在香港成立。由以上可見呼召導致行動,在行動中,神讓我把異象看得更清楚,這一切都是神的作為,但也必須加上我們的回應。信心的行動,是要付代價的。落實異象,實現呼召,是很艱難又複雜的過程。
很多人在年輕時有美好的理想、偉大的抱負,在年輕基督徒中有異象的也不少;但事實上有幾個人能真正堅持到底,終生以行動委身於神學所賜的呼召呢?我自己就花了十五年的時間發起及參與中國研究院的建立,但後來因為異象上的差異,我不得不離開「中神」而堅持大陸教會的研究及中國福音事工。1980年中國教會研究中心脫離「中神」,成為獨立的機構,作大陸研究及福音工作,我為了忠於異象而付上了相當的代價。
3. 整全的事奉:研究、培訓、差派
在我們中國福音會事奉的發展歷史中,我們的信心行動經歷了三個階段:研究、培訓、差派。在神的帶領之下,我們的大陸福音工作是通過中國教會研究中心展開對大陸教會的研究工作,後來因為大陸福音工人的需要而展開了培訓工作。現在中國福音會因實際參與了大陸福音事工,已經成為一個差派的差會。我們的培訓是有目的的,就是差派畢業生出去傳福音,包括向大陸傳福音。因為我們的宗旨是差傳(中國文化),這個目標決定了培訓的性質。一般學院的宗旨多為牧會,按西方傳統的神學教育路線,而且主要是為都會的需要而設。可是中、港、台三個地區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尚未信主,所以我們中國教會的神學教育當以宣教訓練為宗旨,以訓練佈道人材為主要目的。研究工作是培訓及差派的基礎及支柱,我們要對中國教會史有認識,對中國歷史中政冶、文化以及整個社會的變化都要了解。因為我們必須從中國歷史的主流當中去看中國教會的發展,去認識當代中國人的需要。對禾場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雖然都是中國人。說同樣的語言;但是中港之間的文化就有相當的差異,不能草率的進去。所以,派人進去之前,一定要給他們一些訓練:靈命的操練、救恩神學、中國研究等。事奉的禾場也影響訓練的方式,禾場上有很多現象和問題,這都需要我們去研究,而研究成果又可以改善我們的培訓內容,豐富我們的事奉策略。所以,我們福音會的工作是三方面的互動:研究—培訓—差派,我們若缺少一方面,即會覺得有所欠缺。
4. 三化異象的落實
三化異象是中國福音化、教會國度化及文化基督化,是中宣及中國福音會的異象。既然我們朝著這三方面發展,我們首要的工作是推動福音事工;傳福音使多信主,帶來量的增加。其次,建立國度化的教會,是按照神救贖啟示建立信徒靈命,帶來教會的更新,突破堂會及宗派主義,投身在歷史中神救贖的活動,拓展神的國度。文化基督化是鼓勵教會、信徒,去影響自己的國家和社會,使人得到福音的好處,甚至改造原有的世俗文化及社會制度。基督徒參政及從事教育工作,都是更新社會的好途徑。
三化異象的落實可由三方面來看:
-
就歷史次序來說,先是福音化(量的發展),再來是國度化(質的增長),然後是文化基督化(深度和闊度的影響);
-
就互動的關係來看,福音化、國度化及基督化的工作必須是同步並行及代代相傳的,唯有這樣教會才能穩步前行,不怕敵擋基督教的勢力,不受文化世俗化的影響,仍然努力廣傳福音,改造社會及文化,完成福音的使命。
中宣是中國福音會屬下的訓練機構(編註:中宣現與中國福音會為姊妹機構),也是結合培訓、研究、差派三方面,藉神學訓練落實三化異象。
中國宣教培訓中心於今年九月開辦,正是朝著神賜給我們的異象,邁上信心行動的新一步。我在此也邀請華人教會和信徒,以禱告、奉獻及行動,與我們一同邁進,與神同行,與主同工。
《中宣通訊》,第二十八期(1993年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