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以後-北加州漫談紀要
作者:劉同蘇
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幾位海外資深的牧師,神學院與基督教機構的帶領同工,會同來自中國家庭教會的牧者,神學生與平信徒領袖,於2012年2月20日在美國加州北部,就北京守望教會事件的起因,性質,影響,目前形勢,未來走向,進行了一次漫談式的非正式討論。作為一個非正式的漫談,討論並沒有達成完全一致的共識。本文作者僅僅極為扼要地報告一下此次討論的內容。由於本文作者自身的取向,報告不一定代表了所有參與討論者的立場。
儘管討論者為守望教會事件列舉了許多偶然因素,比如在外部環境方面有政府內部的「左」傾勢力抬頭,社會環境裡面的「茉莉花」運動,等等,在教會內部有異向的領受,策略與時機的選擇,內部矛盾的處理,等等,但是,絕大多數討論者同意:守望事件的發生必須置於更大的歷史景觀裡面加以考慮,即中國家庭教會已經進入社會的主流人群,開始在社會公共空間裡面公開向主流人群傳揚福音,而中國官方的現行宗教管理政策滯後於社會發展現實,仍然不承認家庭教會信仰自由的憲法權利;在公民社會形成的歷史變革時代,這種衝突是必然的,而家庭教會對自身信仰權利的申明,雖然是為了信仰的緣故,卻在客觀上代表了形成公民社會的要求。
多數討論者同意:無論具體的緣由,守望事件的本質是保持信仰的獨立(對內)和申明信仰的權利(對外)。守望事件的焦點是社會公共空間裡面傳揚福音的權利問題。一位年長的牧者甚至指出:從學理上講,守望教會事件類似於宗教改革的先聲;儘管目前該事件尚未產生直接的效果,未來將會導致根本性的變化。
絕大多數討論者承認:儘管守望教會事件具有其自身的意義,但是,中國家庭教會的發展最終取決於基礎性的建造。一個教會的抗爭可以標明教會進入主流社會的深度,並且會有力地促進這一進入,但是,必須有實體,標誌才會發揮標誌的作用。所以,除了支持這類標誌性的教會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強教會的日常性的基礎事工;對內應當重視以堂會為基礎的牧養工作,對外應當着重社區性的社會參大多參與討論者欣賞守望教會對原則的堅持,但也認為守望教會在策略的選擇方面還有較大的改進餘地。由於中國社會文化處於全面變動的時代,各個階段與不同地區的形勢常常呈示出不分明的灰色狀態;在此情形之下,有時具體地區的策略選擇會間接地為根本性變化定型。
所有的討論者都確認,因為目前北京地方政府方面「趕盡殺絕」的極端手段,守望教會的外部形勢嚴峻。至於守望教會的內部情形,由於討論者的消息來源不同,所以,有着截然不同的判定。不過,不管對守望內部情形的判定有何不同,所有討論者都同意:在2011年12月25日以後,守望教會面對新的情況,必須領受新的異象,並據此採取新的策略。
參與討論者一致同意:通過長期的「戶外聚會」已經達到申明在社會公共空間傳揚福音之權利的目的;一種權利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社會文化發展和多次的抗爭得以形成,守望教會的「戶外聚會」已經盡了當盡之份,不應期待「畢其功於一役」。參與討論者建議:在不離開社會公共空間的前提下,守望教會無需糾結於已經構置的處所,也不要拘泥於聚會地點對人數的容納程度;對公共空間的堅守在於性質,而不取決於數量或特定地點。